曼哈頓 生存誌。連載中(四)
每晚十一點左右,正對著我們公寓窗戶的 Al Hirschfeld Theatre 外,人行道上總會準時傳出此起彼落的尖叫聲。當時,剛卸下 哈利波特 這讓人廣為人知的角色、急於尋求轉型的 Daniel Radcliffe,正在該劇院進行為期近一年的固定演出。 這時,演員們陸續從側門離開劇院,迎接他們的是數百名追星族的瘋狂尖叫,以及無數奮力伸長的手——揮舞著筆記本、劇場節目單,字卡和劇照,渴望獲得簽名。
『Ah~~~ DANIEL~~~Here!!!』窗外的人行道似乎正迎來最後一波高潮。
嗯,差不多該是去洗澡準備待會收看《The Tonight Show》的時間了,這簡直是比設鬧鐘還方便的提醒功能。
**********************
住在 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緊鄰 時報廣場(Times Square)的邊陲地帶,又是根據統計為百老匯劇院密度最高的一條街,再加上公寓正對面每晚準時加演的「十八相送」戲碼,我們基本上已經被歸類為「不知道在想什麼的紐約客」— 肯定是有什麼難言之隱,才會選擇蝸居在這片「在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時報廣場 周邊地區。 不過對於街道嘈雜程度的接受度極高,也自覺練就了儘管人行道上塞滿龜速行進的觀光客,還是能見縫插針疾速通行能力的我們,交通方便(幾乎沒有任何一條地鐵線搭不到)、生活便利(疫情前的 時報廣場 可說是不折不扣的不夜城,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餐廳和過了午夜還能逛街的商店林立)、每天總有新鮮事發生的 時報廣場,加上稍微往西進入 地獄廚房 核心區,就有各種以服務當地居民為主的在地店家、魚市場、肉鋪、超市甚至是傳統露天市集以滿足日常所需,在高級出租公寓如雨後春筍般增加、並由西向東推進至限制開發的歷史街區前,那一帶真的可說是難得可以同時體驗到 觀光客、老紐約客 和 新紐約客 眼中的紐約市、而且「三種 紐約」都僅以街道相隔的寶藏社區。
當然,感受每個人在聽到自己公寓所在地時發自內心的同情、驚訝、不解、或是羨慕(這肯定是最少見的反應)... 等多種截然不同的情緒,並作出適當回應,後來發現也是一種在社交場合中「破冰」的不錯方式。
常會聽說在紐約街頭巧遇大明星的故事,像是我們自己上週末就才剛在住家附近的地鐵站、通往地下的電扶梯上,發現站在自己正前方的是位在知名度頗高的美國體操奧運金牌選手。不過,第一次讓我驗證這種「紐約客 福利」的確不只是鄉野傳說的機會,就在我們搬進 地獄廚房 時。 當時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印象中就至少遇到過: Tom Hanks、Heidi Klum、Sigourney Weaver、Jessica Biel、Seal、Ricky Martin、Matthew Broderick、George Takei、Jimmy Fallon、Lindsay Lohan、Jason Wu、Jerry O’Connell 和 堂本光一,以及許多說不出名字,但確定自己曾在大小螢幕上看過的半熟臉孔。
這還不算在那段時間兩部前後在 Al Hirschfeld Theatre 上演的音樂劇《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和《Kinky Boots》中,包含 Daniel Radcliffe、Darren Criss、Nick Jonas、Michael Urie、Harvey Fierstein、Cyndi Lauper 在內,許多都只要晚上固定時間拉開窗簾,就能看到出現在對街人行道上的表演參與人員。
那時的 地獄廚房,可說是滿足了所有我當下對於在 曼哈頓 生活的想像,喧嘩、熱鬧、精彩到近乎不真實,尤其是當時仍在設計事務所工作的我,有段時間因為負責國外案子,過著一天中需要同時在兩地時區上班(沒錯,就是每天上班時間近十六小時)的生活,好不容易能回家休息時,往往已是凌晨時分。在那個時間點,還能看到燈火通明的店家中有人在選購商品、找到還能購買正餐當宵夜的店家、以及雖稱不上摩肩擦踵但依舊人來人往的人行道,真的為當時在過勞邊緣的我,提供了不少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幾乎跟之前和 Jordan的「隨興」作風一致,Jackie 也是個非常不注重形式、不拘小節、重視口頭承諾的房東。五年多的時間中,我們只簽了一開始那為期一年的合約,此後四年多都不曾有過續約的正式討論,也從未因爲缺乏白紙黑字而被漲過房租。簽約時的保證金只有一個月,因此 Jackie 僅提醒我們在搬家至少一個月前告知她,那她才能直接免收最後一個月的房租,省去之後還要另外退保證金的麻煩。
得知 蛋媽 懷孕後,我們很清楚我們所在的公寓並不適合育兒,倒不是因為環境「太熱鬧」,而是因為坪數太小以及最近的地鐵入口沒有電梯不適合推嬰兒車。告知 Jackie 時,我們其實根本還沒找到新住處,更別提確切搬出的時間點,除了想讓她有心理準備外,其實也是想問看看作為包租婆的她,手上有沒有剛好符合我們需求的其他公寓要出租,因為我們其實並不想就這樣離開 地獄廚房。電話中的 Jackie 除了恭喜我們外,也隻字未提希望我們在何時搬出(紐約房市還是有明顯的淡旺季)好方便她找下一個房客,只是要我們別有壓力、確定找到適合的公寓後再搬家,她甚至還主動提議如果我們最後搬走時該月還未住滿一個月,她會按日數將房租退還給我們。
看來我們在《成為 紐約客》這RPG遊戲(如果真有這遊戲我應該會買)中,手氣爆棚,竟然連抽兩張「召喚好房東」神卡—這種歐洲人級別的運氣,放在 曼哈頓 租房市場,簡直是都市傳說等級的奇蹟。而這段時間中,我們也不知不覺地跨越了被視為 紐約客 的最基本門檻,定居滿十年...
They say if you live in New York for ten years, you can officially call yourself a New Yorker.
— Carrie Bradshaw, Sex and the City, S03E15, Hot Child in the City.
儘管最終我們還是在和現實的妥協下,搬離了 地獄廚房,再次回到了 晨邊高地/哈林區(Morningside Heights/Harlem),但這也全虧了 Jackie 和當年 Lena 一樣提供的彈性,我們才能在 曼哈頓租房 這讓無數人卡關的任務中,繼續抽到好牌一路開掛。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