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ization 3.0。中國城。美夢成真發財車
走在紐約曼哈頓下城的中國城街頭
瀰漫在空氣中的是混雜著魚腥味的陣陣燒臘香味、
路邊小販用帶著濃濃廣東腔的中英文輪流叫賣著顏色異常鮮豔的荔枝、
一個個就算從未置身美國的人都再熟悉不過的商標...McDonald's、Burger King、CHASE
都在其制式的招牌上加註了繁體中文的"麥當勞"、"漢堡王"、"大通銀行"註釋
你不禁會對全球化現象對這個世界造成如何讓人匪夷所思的影響而感到訝異
同樣幾個商標到了相隔千里的亞洲肯定都會被隨機取樣的路人輕易辨識出來
在這個被視為資本主義具象化成果的曼哈頓下城、距離華爾街僅有幾個地鐵站之遙處
卻像在非英語系國家觀看英文電影的經驗般被加上了中文字幕
這樣在所有招牌上加上中文名稱的做法
究竟是為了幫助不認識McDonald's的紅底金色拱形標誌、
卻懂得"麥當勞"這三個中文字意義的Chinese speaker找到購買Happy Meal的正確店家?
還是說"漢堡王"這三個字比起"Burger King"來說更能稍解我們這些異鄉遊子的鄉愁、
儘管店中的主打商品仍然是那個我們在台灣稱之為"華堡"的Whopper?
老實說
我從來都不覺得這些"中文字幕"是為了給我們這些可以閱讀繁體中文的人方便
它們之所以存在不過就是要讓從全美、甚至全世界各地來到中國城體驗"中國味"的人不至於敗興而歸罷了
這些"中文符號"說穿了不過就是幫助催眠老美的輔助品罷了
讓他們相信只要走出Canal Street地鐵站後就來到了神祕的東方
只不過這些東方人都正好會說些英文、而程度大概就是那種可以正確表達自己但仍帶著濃重口音、
和老美溝通無礙的同時還帶點那麼神祕的異國情調...
有很多人是為了一探中國奧祕而來到了中國城、
也有很多人是像我一樣為了找尋熟悉的食物和語言而來到中國城
但是現在有更多人是為了一個全然不同的理由而來到這裡...
為了購買仿冒品而來到中國城...
或許這就是Thomas Friedman口中所謂的Globalization 3.0具體實現後的結果
老美、老法和老義全都聚集在紐約的中國城購買那些讓他們祖國深感驕傲的名牌商品
Coach、Louis Vuitton、Balenciaga、Gucci、Prada...
來自世界另一角落的廉價勞動力和精益求精的仿製技術
讓這些東方仿冒的西方精品又飄洋過海到了紐約成了大蘋果吸引觀光客的誘因之一
完美的國際分工和廠商顧客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的結果
不就是Friedman在The World Is Flat中花了近500頁篇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嗎?
我對中國城仿冒品販售的經驗
僅止於每個十字路口都會有幾個手拿折成巴掌大小型錄、
在來往行人耳邊用接近機器人般的語調重複念著
"HandbagHandbagHandbagPursePursePurse..." 的銷售人員
完全無視於距離不到五公尺前方就有幾位值勤中的NYPD站崗
另外就是某次和朋友結束在中國城港式飲茶的餐敘後
隔壁一桌從加拿大來到紐約旅遊的白人家庭在我正穿上外套準備離開時拉住我
臉上帶著像是小男生被女朋友逼著去買衛生棉時面對櫃台結帳小姐的羞澀表情
小心翼翼地問道..."請問我到哪裡可以買到仿冒名牌包?"
當時無法幫他們解答疑惑的我
還為了自己無法盡到紐約居民的外交義務而感到懊惱
儘管自己不曾親身體驗過那種在許多網誌中
被描寫成猶如黑道電影中毒品交易橋段的Chinatown Knockoff Shopping
但是對於停靠在中國城路邊、所有窗戶都貼上濾光紙無法看進車內的改裝發財車
我也不至於天真到以為那是周圍商家拿來佔用停車位的路霸
對許多千里跋涉來到中國城的遊客來說
那些不起眼的廂型車可是讓他們美夢成真的發財車
所有走進去的人都會在離開時發現
自己手上多了幾包裝在疑似殺人棄屍用的黑色不透明塑膠袋中的紀念品
儘管這樣的包裝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讓外人不至於看出袋中物品
而走出發財車的人也應該裝作若無其事地沒入熙來攘往的人群中
但是更多時候你會看見他們興奮地和友人分享自己袋中的戰利品
看著一個又一個本應躺在第五大道櫥窗中的手提袋就這樣像是剛在魚市採購的新鮮魚貨般
被隨意用透明塑膠袋包裝後散置在還散發著濃濃化學原料味道的黑色塑膠袋中
本該愉悅充滿樂趣的購物經驗
在經過猶如毒品交易過程的包裝後似乎更讓顧客體會到商品的珍貴之處
他們用不到真品1/10的價錢買到的不只是一個幾可亂真的名牌包、
還附送了"劫後餘生"帶來的刺激感
當然對那兩位在前天中午利用lunch break時間到發財車中尋寶
卻在NYPD出現突襲停靠在Lafayette St.邊的活動仿冒商品店家時
被驚慌失措的司機當作人質反鎖在車中長達兩小時的消費者來說
還得到了上遍紐約、甚至全美各大報章媒體新聞版面的機會
紐約的街頭、華裔的小販、加拿大的遊客、中國製的法國名牌包
Globalization 3.0的殘忍和美妙之處
在紐約中國城的街頭讓我們一覽無疑...
鑽進車門後...你將進入一個意想不到的美麗新世界...
My grandma lives in Chinatown. She doesn't speak English. 繁體中
回覆刪除文招牌 for her is very helpful. Otherwise, she wouldn't be able
to tell us the place she banks is 大通銀行.
版主回覆:(03/09/2009 06:07:22 PM)
其實今天跟小璇討論這篇文章時也有提到這樣的情形
對於部份華裔人士來說繁體中文招牌的確有其意義
不過我這裡主要想要強調的是像麥當勞或是漢堡王這種案例
他們的招牌就算出現在台灣街頭都不需要有中文就可以讓大多數的人輕易辨識其品牌
因為他們的品牌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經成為無論是否在美國本土都辨識度極高的圖案
會去麥當勞或是漢堡王消費的人
對於其招牌就已經極為熟悉根本不需要中文註釋來作為輔助工具
甚至許多品牌在美國之外的市場還都刻意不加上當地語言註釋來增加舶來品的附加價值
所以我才會說這樣的動作其實可以閱讀中文的潛在消費者並沒有太大幫助
而例外的情況就如你所說部份比較不受這些資訊影響的族群
像是有些住在中國城又不認識McDonald's紅底金色拱型標誌的爺爺奶奶
當孫子吵著要吃麥當勞的快樂兒童餐而要他們馬上出門去買時
"麥當勞"這三個中文字就馬上派上用場了...
但是我還是認為這種現象只會發生在少數較不受全球化影響的族群中
畢竟無法認得這些品牌商標的人多半就不是會消費這些品牌商品的人
或許CHASE真的不是個好例子
因為說老實話...一直到我幾年前搬來紐約時我才知道CHASE的中文名稱是大通銀行
這個品牌比起麥當勞和漢堡王來說辨識度還是低了些...
謝謝你的分享!
雖然身在台灣,有時候看到一些物品,如路標,為了國際觀也加上英文,不少地方都
回覆刪除可以看到出錯的例子,這種情形也讓人覺得很厭惡,都沒人校稿嗎?這到底算是什麼
國際觀?
版主回覆:(03/22/2009 11:46:08 PM)
印象中幾年前看過一張網路轉寄拍攝於台南火車站盥洗室中的照片
非常有創意地把"烘手機"的英文標示為"Bake the Call-Phone"...
當然上述的例子算是特例
火車站方面也在幾天內就迅速做出修正
不過同一個路名在不同地方使用時拼音各異的狀況就真的太為難外國朋友了
還有護照上明明相同的字卻有好幾種不同拼音的情形有時也對出國在外的國人造成不便
我老爸護照上的英文名就硬是被拼錯("發"被拼成"花"...連發音都差很多)
讓他在前往日本自助旅行時花了很多時間跟嚴謹的日本車站工作人員解釋
就算現在想要更改成正確的拼音
又牽涉到信用卡也要跟著一起改實在不是個小工程...
更別提很多護照中翻英的拼音方式都讓外國人完全發不出正確發音了
要不是王建民在紐約的知名度還算高的話
所有的外國人應該都會直接把我的姓發音成髒話...雖然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