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 究竟為何會被稱為 大蘋果?
大蘋果 The Big Apple,可能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的城市暱稱,但是究竟這個有著八百萬人口的美國第一大城和蘋果有著什麼關連性?
難道這裡所謂的 蘋果 其實是來自於伊甸園中的 知善惡樹(Tree of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暗示著所有嚮往紐約的人都是受了禁果的誘惑?
不知道該算是優點還是缺點,我個人一直對於這類型「冷知識」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對我這樣的人來說,Google 和 Wikipedia 可說是人類進入網路世代後最偉大的發明,只要有網路、有電腦、加上些許耐心和追根究底的決心,幾乎沒有在浩瀚「網」海中找不到的答案。
而The Big Apple究竟為何會和New York City劃上等號?光靠Wikipedia恐怕都還無法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於是以收集冷知識為樂的我,決定利用這篇文章,來試圖解答這個許多人心中的疑問,也趁機整理一下自己從各地蒐集來的片段資訊。
首先稍微整理一下使用中文搜尋相關資料最容易得到的幾種說法,這幾個解釋被大量引用在 <百度知道>、<天涯問答>、<雅虎知識堂>、及個人網誌中,多半都是一字不漏地被反覆引用,最多只是經過作者一道「繁簡互換」的手續。不過很不幸地,這幾個說法或許都是讓 Big Apple 這個名詞被更廣泛使用及認同的原因之一,但都不是真正讓這個名詞和紐約市劃上等號的濫觴。
以下說法A至D,都是直接從有相關討論的中文網站複製而來,曾經搜尋過相關資料的朋友或許都對這些解釋有點印象。
[ 說法A ]
紐約州雖產蘋果,但產量很少,遠遠不及加州蘋果世界馳名、大量外銷。有一年,加州蘋果欠收,外銷告急,於是紐約的蘋果小兵立大功,解救了蘋果外銷的窘境。紐約人引以為傲,從此稱紐約是 Big Apple。
[ 說法B ]
傳言經濟大衰退時,許多銀行家失業潦倒,至必須從他們市郊住家載著一袋袋蘋果到到紐約大街上賣。包括一些甚有名的望族都被迫如此已維持生計,因為在紐約州常見到蘋果樹,對紐約經濟扮演相當重要角色,進而市政府大力推行這個名詞代表紐約。
[ 說法C ]
1920~1930年,爵士樂大行其道,有個爵士樂手大唱:成功樹上蘋果何其多,但如果你挑中紐約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蘋果(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success tree, but when you pick New York City, you pick the Big Apple)! 之後有人又證實因為市區內有一極受歡迎的爵士俱樂部就叫 The Big Apple,原址現在則是間藥房。
[ 說法D ]
大約在50多年前,美國一群爵士樂師們經常到各地去巡回演出賺錢。樂師們把所有要去的城鎮,都描述成樹上的蘋果(the apple on the tree)。他們去演出賺錢,就像去摘蘋果。紐約在當時是諸城鎮中演出賺錢最多的城市。各城鎮都叫Apple,自然紐約便是the Big Apple了。
以上四個說法是在中文網路世界中最普遍可見的解答,許多看似不同的說法,其實也是把上述四種解釋拿來作「換句話說」的練習,彼此間的細微差異,可能也只是出於引用時的筆誤或是以訛傳訛造成的結果。
除了上述說法外,還有個稍微冷門些、但是作為正確解釋的可能性也實在不高的說法...
[ 說法E ]
烏克蘭的藝術家馬芮娜,有三個蘋果展出,她們分別叫「美國國旗」、「星際」、「曼哈頓摩天大樓」,馬芮娜說:「紐約也叫大蘋果,這是提醒人們這一特點的最好的辦法。」
看完這五種「主流」中文解釋後,我相信許多朋友反而都對大蘋果這個暱稱的真正起源,更感到一頭霧水了。
該是時候把搜尋觸角伸到英文網路世界了。
首先當然就要造訪我的好朋友 - Wikipedia。我當然知道Wikipedia也有中文版網頁 維基百科 提供對於「大蘋果」一詞由來的解釋,但是只要比較一下 英文版 和 中文版 對該字詞由來提供的解釋完整度,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直接忽略中文版的內容了。
以下就讓我試著將 Big Apple 在 Wikipedia 網頁上的解釋翻譯並整理一下。
[ Wikipedia 說法]
根據業餘語源學家Barry Popik和密蘇里大學理工學院教授Gerald Cohen的研究,真正將Big Apple這個字用來暱稱紐約市、並讓這個用法開始為大眾接受採納的,是一位任職於 New York Morning Telegraph(紐約晨遞報)的賽馬新聞記者 John J. Fitz Gerald。他最早使用 Big Apple 作為紐約市暱稱的時間可以回推到1921年5月3日的一篇賽馬新聞。
J. P. Smith, with Tippity Witchet and others of the L. T. Bauer string, is scheduled to start for "the big apple" to-morrow after a most prosperous Spring campaign at Bowie and Havre de Grace.
即便如此,John J. Fitz Gerald 其實也只是讓 Big Apple 這個字在未來被普遍採用的「推手」,並非真正發明或是首創這個說法的人(少數中文資料中有提到John J. Fitz Gerald這位體育記者, 但卻多半將其誤以為是該名詞的發明人)。
關於這點,John J. Fitz Gerald在1924年2月18日於他在 <紐約晨遞報> 中的專欄中,記述了他究竟是從何聽到 Big Apple = New York City 此一用法。
The Big Apple. The dream of every lad that ever threw a leg over a thoroughbred and the goal of all horsemen. There's only one Big Apple. That's New York.
Two dusky stable hands were leading a pair of thoroughbred around the "cooling rings" of adjoining stables at the Fair Grounds in New Orleans and engaging in desultory conversation.
"Where y'all goin' from here?" queried one.
"From here we're headin' for The Big Apple," proudly replied the other.
"Well, you'd better fatten up them skinners or all you'll get from the apple will be the core," was the quick rejoinder.
文章中兩位黑人馬伕的對話,應該就是讓 John J. Fitz Gerald 開始頻繁使用 Big Apple 來作為紐約市暱稱的濫觴,也讓 Barry Popik 有了 Big Apple 這個說法應該源自於黑人文化的假設。稍後他就在一份發行全美的黑人報紙Chicago Defender(芝加哥衛報)中找到作家 Billy Tucker 同樣使用 Big Apple 來稱呼紐約市的佐證...
I trust your trip to 'the big apple' (New York) was a huge success and only wish that I had been able to make it with you.
不過同樣的作家卻在1920年5月15日的文章中(也是目前找到最早使用該詞作為城市暱稱的相關證據),用Big Apple這個字來表示另一個美國大城 - 洛杉磯。
Dear Pal, Tony: No, Ragtime Billy Tucker hasn't dropped completely out of existence, but is still in the 'Big Apple', Los Angeles.
調查進行至此,似乎告訴我們 Big Apple 這個名詞在一開始被黑人使用時,是用來泛指所有大城市,而非單指紐約。直到 John J. Fitz Gerald 開始在其負責報導的賽馬新聞中,大量使用 Big Apple 來作為紐約市的暱稱,以及其他記者開始在20年代末期,跟進使用 Big Apple 一字於非賽馬相關文章報導中後,Big Apple 才成為被廣泛接受的紐約市專屬暱稱。
Wikipedia 在文章後半段,針對 Big Apple 一字如何開始被廣泛採用的說法就沒有太多爭議了。30年代大為流行的歌曲,The Big Apple 和同名舞步,都是幫助這個用法更為普及的「推手」。
至於官方開始採用 Big Apple 作為紐約市暱稱,藉以幫助行銷城市的時間點,就更為明確了。紐約觀光局長 Charles Gillett 在70年代初,推出一系列以 Big Apple 為主題的城市宣傳行銷戰,讓 The Big Apple = New York City 這個概念推銷給全美、甚至全世界的潛在觀光客。
Barry Popik的研究,讓世人清楚知道了開始將Big Apple一字用於主流媒體中、並進一步讓這個暱稱被廣泛接受的幕後功臣是 John J. Fitz Gerald,甚至還架設了一個網站,來提供所有他找到關於 Big Apple 一字被使用的證據、蘋果和賽馬運動的關連性、蘋果這種水果在早期的美國社會中又有什麼特殊意義...等資料,並在網站中整理了幾個最常被引用的錯誤字源資料。他更進一步地說服了當時的紐約市長 Rudolph W. Giuliani,在1997年時正式把 John J. Fitz Gerald 生前居住的區域,54街和百老匯大道交叉口西南角,命名為 Big Apple Corner(大蘋果街角)。
儘管 Barry Popik 為了真正找到 Big Apple 的字源投注了無數時間精力,他對於該字源的解釋也還是無法真正說服所有人。根據 Chicago Reader 的線上問答網站 The Straight Dope 上,一篇Cecil Adams 針對讀者提問並反駁 Barry Popik 質疑的文章所言,一位名為 Martin Wayfarer 的人在1909年曾說了這麼一段話。
"New York [was] merely one of the fruits of that great tree whose roots go down in the Mississippi Valley, and whose branches spread from one ocean to the other....[But] the big apple [New York] gets a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the national sap."
讀到這裡(如果沒有被我冗長的文章和引用搞到喪失耐心的話),我相信已經有不少朋友開始質疑這篇文章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了。看來我所自豪的網路搜尋能力,並沒有成功地讓這個千古懸案宣告結案,而短期之內,我也不覺得會有哪個學者專家,能提供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那,就讓我根據上述各種說法以及其他透過各種管道得到的資訊,來做個大膽且不負責任的結論吧。
19世紀:
蘋果 = 獎賞、籌碼、賭注
"bet a big apple" 是19世紀美國人習慣使用的片語之一,範例如下:
"Try it once and we'll bet you a big apple that you do it every year thereafter for the balance of your life. -- The American Farmer, 1847"
"The Democrats have the House, but we will bet a big apple that they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now they've got it. -- New York Tribune, 1886"
20世紀初:
蘋果 = 大城市
被進一步引申為資源豐富、成功機會大、投資報酬率高的城市。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被用來泛指美國大城市。
20世紀中:
大蘋果 = 紐約市
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 紐約市 有著獎金最高的賽馬錦標賽、提供最多讓來自各地的表演藝術者功成名就的舞台,或是紐約市不成比例地佔用了最多國家資源,總之紐約這個城市就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成為「美國夢」的具體象徵,在美國幾大城市中更顯一枝獨秀的 紐約市,也成了大多數美國民眾心中「最大的蘋果」。
為了確保 紐約市 永遠都是人們心中追求成功的必訪城市,善於行銷的前紐約市觀光局長 - Charles Gillett,奪得先機用 Big Apple 大打廣告宣傳戰,讓全美、甚至於全世界民眾被迫接受 The Big Apple = New York City 的觀念。就算未來有美國其他城市能在城市規模上超越 紐約,The Big Apple 也將永遠和紐約市劃上等號,紐約市不單單只是「a big apple」,而是獨一無二的「The Big Apple」。
說穿了,其實這一切都是紐約客的陰謀,就像有些父母會把小孩取名為「俊男」、「美女」、「英雄」...等的用意相同。
不過如果改天出現一個自稱為「The BIGGEST Apple」的城市該怎辦?
難道這裡所謂的 蘋果 其實是來自於伊甸園中的 知善惡樹(Tree of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暗示著所有嚮往紐約的人都是受了禁果的誘惑?
不知道該算是優點還是缺點,我個人一直對於這類型「冷知識」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對我這樣的人來說,Google 和 Wikipedia 可說是人類進入網路世代後最偉大的發明,只要有網路、有電腦、加上些許耐心和追根究底的決心,幾乎沒有在浩瀚「網」海中找不到的答案。
而The Big Apple究竟為何會和New York City劃上等號?光靠Wikipedia恐怕都還無法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於是以收集冷知識為樂的我,決定利用這篇文章,來試圖解答這個許多人心中的疑問,也趁機整理一下自己從各地蒐集來的片段資訊。
首先稍微整理一下使用中文搜尋相關資料最容易得到的幾種說法,這幾個解釋被大量引用在 <百度知道>、<天涯問答>、<雅虎知識堂>、及個人網誌中,多半都是一字不漏地被反覆引用,最多只是經過作者一道「繁簡互換」的手續。不過很不幸地,這幾個說法或許都是讓 Big Apple 這個名詞被更廣泛使用及認同的原因之一,但都不是真正讓這個名詞和紐約市劃上等號的濫觴。
以下說法A至D,都是直接從有相關討論的中文網站複製而來,曾經搜尋過相關資料的朋友或許都對這些解釋有點印象。
[ 說法A ]
紐約州雖產蘋果,但產量很少,遠遠不及加州蘋果世界馳名、大量外銷。有一年,加州蘋果欠收,外銷告急,於是紐約的蘋果小兵立大功,解救了蘋果外銷的窘境。紐約人引以為傲,從此稱紐約是 Big Apple。
[ 說法B ]
傳言經濟大衰退時,許多銀行家失業潦倒,至必須從他們市郊住家載著一袋袋蘋果到到紐約大街上賣。包括一些甚有名的望族都被迫如此已維持生計,因為在紐約州常見到蘋果樹,對紐約經濟扮演相當重要角色,進而市政府大力推行這個名詞代表紐約。
[ 說法C ]
1920~1930年,爵士樂大行其道,有個爵士樂手大唱:成功樹上蘋果何其多,但如果你挑中紐約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蘋果(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success tree, but when you pick New York City, you pick the Big Apple)! 之後有人又證實因為市區內有一極受歡迎的爵士俱樂部就叫 The Big Apple,原址現在則是間藥房。
[ 說法D ]
大約在50多年前,美國一群爵士樂師們經常到各地去巡回演出賺錢。樂師們把所有要去的城鎮,都描述成樹上的蘋果(the apple on the tree)。他們去演出賺錢,就像去摘蘋果。紐約在當時是諸城鎮中演出賺錢最多的城市。各城鎮都叫Apple,自然紐約便是the Big Apple了。
以上四個說法是在中文網路世界中最普遍可見的解答,許多看似不同的說法,其實也是把上述四種解釋拿來作「換句話說」的練習,彼此間的細微差異,可能也只是出於引用時的筆誤或是以訛傳訛造成的結果。
除了上述說法外,還有個稍微冷門些、但是作為正確解釋的可能性也實在不高的說法...
[ 說法E ]
烏克蘭的藝術家馬芮娜,有三個蘋果展出,她們分別叫「美國國旗」、「星際」、「曼哈頓摩天大樓」,馬芮娜說:「紐約也叫大蘋果,這是提醒人們這一特點的最好的辦法。」
看完這五種「主流」中文解釋後,我相信許多朋友反而都對大蘋果這個暱稱的真正起源,更感到一頭霧水了。
該是時候把搜尋觸角伸到英文網路世界了。
首先當然就要造訪我的好朋友 - Wikipedia。我當然知道Wikipedia也有中文版網頁 維基百科 提供對於「大蘋果」一詞由來的解釋,但是只要比較一下 英文版 和 中文版 對該字詞由來提供的解釋完整度,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直接忽略中文版的內容了。
以下就讓我試著將 Big Apple 在 Wikipedia 網頁上的解釋翻譯並整理一下。
[ Wikipedia 說法]
根據業餘語源學家Barry Popik和密蘇里大學理工學院教授Gerald Cohen的研究,真正將Big Apple這個字用來暱稱紐約市、並讓這個用法開始為大眾接受採納的,是一位任職於 New York Morning Telegraph(紐約晨遞報)的賽馬新聞記者 John J. Fitz Gerald。他最早使用 Big Apple 作為紐約市暱稱的時間可以回推到1921年5月3日的一篇賽馬新聞。
J. P. Smith, with Tippity Witchet and others of the L. T. Bauer string, is scheduled to start for "the big apple" to-morrow after a most prosperous Spring campaign at Bowie and Havre de Grace.
即便如此,John J. Fitz Gerald 其實也只是讓 Big Apple 這個字在未來被普遍採用的「推手」,並非真正發明或是首創這個說法的人(少數中文資料中有提到John J. Fitz Gerald這位體育記者, 但卻多半將其誤以為是該名詞的發明人)。
關於這點,John J. Fitz Gerald在1924年2月18日於他在 <紐約晨遞報> 中
The Big Apple. The dream of every lad that ever threw a leg over a thoroughbred and the goal of all horsemen. There's only one Big Apple. That's New York.
Two dusky stable hands were leading a pair of thoroughbred around the "cooling rings" of adjoining stables at the Fair Grounds in New Orleans and engaging in desultory conversation.
"Where y'all goin' from here?" queried one.
"From here we're headin' for The Big Apple," proudly replied the other.
"Well, you'd better fatten up them skinners or all you'll get from the apple will be the core," was the quick rejoinder.
文章中兩位黑人馬伕的對話,應該就是讓 John J. Fitz Gerald 開始頻繁使用 Big Apple 來作為紐約市暱稱的濫觴,也讓 Barry Popik 有了 Big Apple 這個說法應該源自於黑人文化的假設。稍後他就在一份發行全美的黑人報紙Chicago Defender(芝加哥衛報)中找到作家 Billy Tucker 同樣使用 Big Apple 來稱呼紐約市的佐證...
I trust your trip to 'the big apple' (New York) was a huge success and only wish that I had been able to make it with you.
不過同樣的作家卻在1920年5月15日的文章中(也是目前找到最早使用該詞作為城市暱稱的相關證據),用Big Apple這個字來表示另一個美國大城 - 洛杉磯。
Dear Pal, Tony: No, Ragtime Billy Tucker hasn't dropped completely out of existence, but is still in the 'Big Apple', Los Angeles.
調查進行至此,似乎告訴我們 Big Apple 這個名詞在一開始被黑人使用時,是用來泛指所有大城市,而非單指紐約。直到 John J. Fitz Gerald 開始在其負責報導的賽馬新聞中,大量使用 Big Apple 來作為紐約市的暱稱,以及其他記者開始在20年代末期,跟進使用 Big Apple 一字於非賽馬相關文章報導中後,Big Apple 才成為被廣泛接受的紐約市專屬暱稱。
Wikipedia 在文章後半段,針對 Big Apple 一字如何開始被廣泛採用的說法就沒有太多爭議了。30年代大為流行的歌曲,The Big Apple 和同名舞步,都是幫助這個用法更為普及的「推手」。
至於官方開始採用 Big Apple 作為紐約市暱稱,藉以幫助行銷城市的時間點,就更為明確了。紐約觀光局長 Charles Gillett 在70年代初,推出一系列以 Big Apple 為主題的城市宣傳行銷戰,讓 The Big Apple = New York City 這個概念推銷給全美、甚至全世界的潛在觀光客。
Barry Popik的研究,讓世人清楚知道了開始將Big Apple一字用於主流媒體中、並進一步讓這個暱稱被廣泛接受的幕後功臣是 John J. Fitz Gerald,甚至還架設了一個網站,來提供所有他找到關於 Big Apple 一字被使用的證據、蘋果和賽馬運動的關連性、蘋果這種水果在早期的美國社會中又有什麼特殊意義...等資料,並在網站中整理了幾個最常被引用的錯誤字源資料。他更進一步地說服了當時的紐約市長 Rudolph W. Giuliani,在1997年時正式把 John J. Fitz Gerald 生前居住的區域,54街和百老匯大道交叉口西南角,命名為 Big Apple Corner(大蘋果街角)。
儘管 Barry Popik 為了真正找到 Big Apple 的字源投注了無數時間精力,他對於該字源的解釋也還是無法真正說服所有人。根據 Chicago Reader 的線上問答網站 The Straight Dope 上,一篇Cecil Adams 針對讀者提問並反駁 Barry Popik 質疑的文章所言,一位名為 Martin Wayfarer 的人在1909年曾說了這麼一段話。
"New York [was] merely one of the fruits of that great tree whose roots go down in the Mississippi Valley, and whose branches spread from one ocean to the other....[But] the big apple [New York] gets a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the national sap."
讀到這裡(如果沒有被我冗長的文章和引用搞到喪失耐心的話),我相信已經有不少朋友開始質疑這篇文章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了。看來我所自豪的網路搜尋能力,並沒有成功地讓這個千古懸案宣告結案,而短期之內,我也不覺得會有哪個學者專家,能提供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那,就讓我根據上述各種說法以及其他透過各種管道得到的資訊,來做個大膽且不負責任的結論吧。
19世紀:
蘋果 = 獎賞、籌碼、賭注
"bet a big apple" 是19世紀美國人習慣使用的片語之一,範例如下:
"Try it once and we'll bet you a big apple that you do it every year thereafter for the balance of your life. -- The American Farmer, 1847"
"The Democrats have the House, but we will bet a big apple that they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now they've got it. -- New York Tribune, 1886"
20世紀初:
蘋果 = 大城市
被進一步引申為資源豐富、成功機會大、投資報酬率高的城市。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被用來泛指美國大城市。
20世紀中:
大蘋果 = 紐約市
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 紐約市 有著獎金最高的賽馬錦標賽、提供最多讓來自各地的表演藝術者功成名就的舞台,或是紐約市不成比例地佔用了最多國家資源,總之紐約這個城市就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成為「美國夢」的具體象徵,在美國幾大城市中更顯一枝獨秀的 紐約市,也成了大多數美國民眾心中「最大的蘋果」。
為了確保 紐約市 永遠都是人們心中追求成功的必訪城市,善於行銷的前紐約市觀光局長 - Charles Gillett,奪得先機用 Big Apple 大打廣告宣傳戰,讓全美、甚至於全世界民眾被迫接受 The Big Apple = New York City 的觀念。就算未來有美國其他城市能在城市規模上超越 紐約,The Big Apple 也將永遠和紐約市劃上等號,紐約市不單單只是「a big apple」,而是獨一無二的「The Big Apple」。
說穿了,其實這一切都是紐約客的陰謀,就像有些父母會把小孩取名為「俊男」、「美女」、「英雄」...等的用意相同。
不過如果改天出現一個自稱為「The BIGGEST Apple」的城市該怎辦?
您的考證功夫真不是蓋的,佩服。
回覆刪除我記得discovery有一集介紹紐約的時候,就在當地問了很多路人,大部
分人說的答案都不相同;但是,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等我找到時間複習
一下,再回來報告。
版主回覆:(03/03/2009 12:19:43 AM)
不敢不敢...考證工作多是前人種樹
我只是試圖把他們整理在一起罷了...
至於你提到那電視節目訪問紐約客一事
我有相當類似的經驗...
初來紐約時就曾連續問了許多同學都得不到答案
即便當時英文程度欠佳還是卯起來狂找網上資料
這篇文章也算是彌補當初苦無解答、要看英文網路資料又相當吃力的遺憾吧...
期待你的報告!
有看沒有懂,雖然我真的很想知道原因!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3/06/2009 06:18:29 PM)
這是因為我的表達能力不夠好嗎...Orz
我已經盡力把所有找到的資料簡化整理過了
不過我完全可以理解你的挫折感...
因為就算花了時間吸收這些資訊
我還是無法很有效率的用三言兩語解釋Big Apple和NYC的關係...
因為這些資料並沒有真正提供問題的解答...
或許是我的問法該稍微調整一下?
總之這篇文章的結論就是
這個暱稱的由來還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典故...不過就是個約定俗成的說法罷了
只是美國人把"蘋果"這個字不斷引申解釋、加上少數人極具創意的使用、
以及有心人士的商業運作後
The Big Apple就這麼和New York City永遠劃上等號了...
我剛剛重看了discovery about newyork 一次,有兩點要跟版大報告。
回覆刪除第一點:主持人問了7個路人。
1、aaaaaaaargh
2、We've been worming our way through.
3、It's called the Big Apple because it's big.
4、Because everybody wants to take a big bite out of it.
5、There was a campaign that was put together, probably in
the early 80's, just to, you know, have a, a target for
tourism.
6、It's like you have a beautiful, nisce apple there, and
then you, you give a bite.
7、It's a sweet place to live, you know, just got to watch
out for the pits.
結論:No one really seems to know where the nickname came from.
第二點:是有關吃的。
在這集裡,介紹的restaurant我把他們通通列下來給版大參考。
Veniero's, B&H Dairy Restaurant, Hala Snack, Two Boots,
Gulshan, The Vynl Diner
有機會的話,版大可以去吃吃看。
報告完畢!!
版主回覆:(03/06/2009 06:31:04 PM)
真是太感謝了...
你也太用心了吧...竟然把所有回答內容都記錄下來了
接受Discovery採訪的路人所給的答案的確都是相當常見的解釋
有不少同學和同事提供的答案都名列其中...其實也都頗有道理的嘛
我很好奇的是...最後Discovery的製作小組有真正對大蘋果的由來做出解釋嗎?
至於你提供的餐廳名單
真的很慚愧...我以為自己已經算是掌握了不少紐約吃喝玩樂資訊了
但是這幾間餐廳我還真的都沒有造訪過
下次有機會的話肯定會去試試看Discovery鄭重推薦的美味!
再次感謝你的幫忙!!
cheers,
Rich